每個月聚會看次電影,
時不時遠足來場旅行,
朋友間要的不止是觥籌交錯,
還有心靈的訴說和傾聽。
在台灣的「一起老去」俱樂部里,
有這樣12個家庭,
他們雖然都在50歲上下,
卻已開始為退休后的生活做準備。
面對衰老和孤獨的威脅,
他們選擇用彼此之間的友情,
將12個家庭聯系在一起。
「以前人沒有退休的問題,
退休到去世之間的時間很短,
可是現在不一樣了,
從退休到死亡,還有二三十年,
所以一個人如何安排退休后的生活,
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。」
「一起老去」俱樂部的發起人李偉文說:
「我覺得,有一筆養老金,
有健康的生活是肯定的,
但最重要的,
是要有一群能玩到一起的朋友。」
李偉文生于1961年,
他的身份非常之多。
他既是牙科醫生,也是專欄作家,
既是自然保護組織的創始人,
又是一個廣播電台的主持。
「一生玩不夠」是他的座右銘,
朋友二字,則是他成長道路上,
一直不可或缺的陪伴。
很小的時候,他就參加了童子軍,
那種團隊合作的生活,
一群不同的人為同一個目標,
達成一個心愿,讓他很快樂。
從中山醫學院畢業后,
李偉文成了一名牙科醫生。
因為熱愛閱讀,
他就請朋友來家里辦讀書會。
參加的人越來越多,
從十幾個到幾十個。每到周末,
大家就聚會讀書、討論問題,
那是李偉文最愜意的時光。
正是在讀書會上,
他認識了徐仁修,
一位拍攝台灣自然環境的攝影家。
看到那些慘遭破壞的風景,
他們合力成立「荒野保護協會」,
又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十年多來,
李偉文當荒野義工的時間,
比他自己開診所的時間還長。
平均每周看診才30小時,
當義工的時間卻超過40小時。
除此之外,每一年,
他還要撰寫60篇書本推薦序,
大大小小的演講多達150場,
半點時光都沒有荒廢。
有時間,他會親自帶隊去荒野,
走訪山川百岳,沼澤濕地。
他喜歡和自己感興趣的人在一起,
共同完成那些感興趣的事。
「朋友們在一起,
和家人、伴侶是不一樣的,
總不能一直吃吃喝喝,
那就變成酒肉朋友了。
所以一定要有內心的交流,
打開心扉,找到共同的話題。」
為了促進這樣的交流,
李偉文又組織了一個觀影會,
朋友們每個月相聚一次,
在家中看一場電影,交流感想,
分享自己在影片中,
體會到的生命的滋味。
閱讀、電影、涉足荒野,
從一個朋友到另一個朋友,
李偉文認識的人越來越多,
但他追求的不是數量,
而是心靈和興趣兩者間的契合。
二三十年下來,剩下的最好的朋友,
其實也就那麼十幾個。
大家幾乎形成了固定的生活節奏,
互相成為彼此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。
李偉文發自內心地認為,
人這一生有各種財富,
友情就是最珍貴的之一。
2009年,「夏瓣生聚樂部」成立。
在這個俱樂部里,
成員們大多年紀來到50歲上下,
李偉文笑著說:「人生如果是春夏秋冬,
他們希望50歲還像夏天,
仍像盛開的花瓣一樣燦爛活著。」
就在2012年的4月份,
大家忽然有了一個構想,
希望以徒步的方式走近台灣風景,
慢下腳步、慢下心來,
好好感受一下行走的樂趣,
并將旅程命名為「蝸行台灣」。
「年輕時日子過得很著急,
每天都汽車開得飛快去上班,
後來好一點,開始騎腳踏車,
現在我們徹底慢了下來。」
正是在台南一次行程中,
李偉文和好朋友有了定居的想法。
同行的人對體驗到的台南美食、
巷弄文化與藝術人文氣氛驚艷不已。
有人提議:「大家干脆到台南,
蓋一棟退休后一起住的房子吧!」
本以為是一句玩笑話,
沒想到響應的人特別多,
大伙兒真的就開始四處看地,
走訪台灣的養生村與老人住宅,
輾轉了好幾個月后,
終于在台南買到了心儀的空地。
之所以選在台南,就是因為,
這里交通便利、環境優雅,
不會給將來老去的他們,
帶來任何行動上的不方便。
幾十年的知心老友們當即表態,
決定老之后一起住下!
大家將公寓叫做「蝸居」,
負責設計的建筑師,
考慮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,
特意將公攤面積設計得很大,
整個一樓都是開放式的空間,
成為一個「時尚的人民公社」。
這里有書房、食堂、曬衣場,
每天可以一起做飯、閱讀…
整個俱樂部里藏龍臥虎,
醫生、銀行、出版、設計、建筑,
有人懂爵士樂,有的懂電影。
在閑暇的日子里,
這里還可以成為一個文化據點,
讓大家為周圍的人開授課程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