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黎淑賢在寒風中步出北角寓所大門的那一刻,會不會隱約預見到了生命的終點即將來臨?她獨自一人在樓上焚燒木炭,是想起了什麼樣的往事?
當濃煙充滿整個房間,她是否還抱有一線希望,期盼有人能及時發現,將她從死神手里拉回來?然而她還是那樣沒有退路地選擇了離去。
當她在煙霧繚繞中緩緩合上雙眼的時候,她的人生還剩下多少光景?
黎淑賢與盧惠光結為夫妻。婚后兩人育有兩子,取名盧俊諺和盧俊希。作為戀人,兩人或許曾像所有普通情侶一樣計劃著未來、描繪著理想家庭的模樣。
然而好景不長,這段姻緣在幾年后宣告結束。兩人最終失婚收場,盧惠光得到兩子的撫養權。失婚對每個人來說都意味著心碎和傷痛。我們無法得知黎淑賢內心真實的感受。
她是否在夜深人靜時流下無聲的淚水,是否在分手后的日子里始終無法真正釋懷。她是否會在某個瞬間突然回想起曾經與丈夫的點點滴滴,隨后一陣凄楚襲上心頭。
這一切我們都無從得知。失婚后,黎淑賢與兩個兒子仍保持著密切的聯系。她會定期與他們見面用餐,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。她也與前夫盧惠光保持著友好的關系。
這或許是她人生中為數不多的慰藉。兒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,能夠彌補她內心的一部分空虛。和兒子們聚會的時光,她會暫時忘卻其他的煩惱,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難得的家庭時光中。
黎淑賢對兩個兒子的關愛和呵護有加。她不僅負責他們的飲食起居,還全程負責兩個兒子的課外活動接送。她一手包辦所有事情,生怕他們受到半點委屈。
即使失婚讓她失去了丈夫和完整的家,她也沒有放棄對兒子們的照顧和守護。她視兒子們為生命中最寶貴的部分。為了他們,她可以忍受其他的一切痛苦和磨難。
然而這美滿的家庭在她心中是否也有裂痕?在這些年來,黎淑賢是否也承受著其他的痛苦?一個人最脆弱和柔軟的部分,往往是最不為外人知的區域。
據知情人透露,黎淑賢生前患有抑郁癥已有多年。這種精神疾病如同烏云一般籠罩,讓她時常處在情緒低落和絕望無助的狀態。醫生開出的藥物可能有效果,但對根本問題似乎無能為力。
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抑郁癥患者真實的內心世界。那樣的痛苦和纏繞、情緒的起起落落,會讓一個人的精神和身體都被摧殘。
陽光和歡聲笑語似乎與她無關,她生存在自己一般的小世界里。她會在深夜輾轉反側,會在白天突然情緒崩潰。家人和朋友的關心,醫生的開導也無濟于事。
在她離世前不久,黎淑賢曾向一位醫生傳出話語,字里行間透著生命對這個世界的絕望和告別。「來生再見。」這四個字背后,是她對一切的放棄。
她無法再與抑郁癥這個惡魔抗爭,無法看到這漫漫長夜的盡頭。她被困在了痛苦和孤獨構成的迷宮中,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和欲望。
當她做出結束生命的決定時,抑郁癥已經完全打敗了她的意志。她再也無法忍受這沒有盡頭的痛苦。死亡,對她來說似乎是唯一的解脫。
也許她會在心中對家人說一聲抱歉,對這個世界說一聲再見,然后邁向那個人人都恐懼的未知國度。
46歲的黎淑賢在北角住所內燒炭自盡。
第一個發現她離世的,似乎是她的一個妹妹。得到噩耗的兒子盧俊諺和盧俊希趕到醫院,在殯儀館認領了母親冰冷的遺體。
我們無法想象兩個少年面對母親離世的場景會是什麼樣子。他們近距離地看著至親變成一具沒有生氣的身體,這種視覺沖擊和情感創傷會讓許多成年人都難以承受。
他們面無表情地簽下辦理各種手續,然后在失語中離開殯儀館。黎淑賢獨自一人離開了這個世界,留下身后兩名年幼兒子和至親。
沒有人能夠阻止她走進死亡的懷抱。她在絕望中選擇的路,注定是孤獨一人要走的。當她的身體逐漸冷卻,靈魂離開這具軀殼,她終于解脫,家人的痛苦卻剛剛開始。
一周后,黎淑賢的頭七日期已到來。兩個兒子在父親盧惠光的陪同下,來到機場送別即將啟程回英國讀書的小兒子盧俊希。這一家三口雖然身著黑衣服,卻難掩面上哀痛。
小兒子眼神中透著迷茫無助,父親臉上都是疲憊和自責。哥哥盧俊諺勉強扯出一絲微笑,卻掩飾不住內心的傷痛。他們在機場分手時,會不會回想起一周前母親冰涼的手。
會不會慶幸至少還有彼此作伴。會不會害怕今后余生里再也看不到母親的身影。這場面對他們每個人來說都無異于噩夢。他們好不容易適應了母親的離去,卻又要再次道別。
心理防線本就脆弱,這種接二連三的打擊會讓人幾近崩潰。
黎淑賢的哀慟,會伴隨她的家人很久很久。她的離去劃出的傷口剛剛開始復原,就再次被生生割開。這種悲傷會成為一個黑洞,吞噬她兒子和家人很多年的光陰。
黎淑賢的兩個兒子都聰慧優秀,深得父母的器重和呵護。為了兩個兒子未來的發展,黎淑賢與前夫盧惠光傾注了巨大的愛心與金錢。長子盧俊諺曾在英國名校巴拉福特大學攻讀物理治療專業。
這門學科的學費和生活費每年高達30萬元。為此,盧惠光不惜折本,只求孩子們讀好每一天的書。他承擔起了作為家長的責任,為兩個兒子的未來負重前行。
小兒子盧俊希今年8月也飛往英國留學,繼續接受良好教育的熏陶。臨行前,盧惠光寫下了一段話,道出了作為父親的用心良苦。
「讀書是為他們自己的將來,千萬不要說為了爸爸,你成功與否也不要怨我,我已盡力給你所需。」這段話透露出他內心的慷慨和無奈。
他無私地奉獻,卻也明白自己對孩子們未來的控制力有限。他給予了巨大的物質支持,卻無法預知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會遇到什麼樣的風雨。
然而此時此刻,這兩個英才少年的內心又會想些什麼?他們會慶幸母親的無盡關愛嗎?會感恩父親為他們兩兄弟傾盡所有的付出和奉獻嗎?
亦或是會埋怨父母最終沒能繞過生命的障礙,沒能陪伴左右?也許他們還年輕,尚未完全領會父母的艱辛和償付。
當年少無知的他們長大成人,經歷更多人生的風風雨雨,作為父母的犧牲與愛才會被慢慢理解、銘記。而現在,他們的內心一定復雜到難以用語言表達。
這個答案,恐怕只有他們自己清楚。我們作為局外人,能做的不過是猜測、理解和祝福。
黎淑賢走得匆匆,她那46年的人生在別人眼中或許只是滄海一粟。她的名字注定難以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印記。然而,她的存在卻曾點亮過她丈夫和孩子的世界。
她用自己有限的年華,盡心盡力地愛著家人。即使結果并不圓滿,她也沒有遺憾。她的故事告訴世人,活下去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。
我們每個人都在和自己的過去做斗爭,和心魔做斗爭。我們都有負重前行的那一天。有人選擇了放下,有人選擇了繼續。不過所有人,終會走到生命的盡頭。
而黎淑賢,已經先我們一步抵達了那里。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