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回去你養我嗎?我又沒錢,你現在那麼緊張干什麼?講良心話,我回去死得快活一點。(鄧雪桂給侄子的電話)
鳥飛反故鄉兮,狐死必首丘。
鳥兒不管飛多遠,都會返回自己的老窩;狐貍死的時候,頭還是朝向自己出生的土丘。
屈原的詩句告訴我們:人到暮年都會思念自己的故鄉,會想著落葉歸根。
這詩句用在台灣老兵鄧雪桂的身上,也是再合適不過了。
鄧雪桂是湖南常寧人,1949年隨著兵敗的蔣介石去了台灣,從此「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,我在這頭,大陸在那頭」。
他在台灣過得并不好,沒有娶妻無兒無女,有時候窮得連牙膏都買不起。
可是等到可以去大陸探親的時候,他卻把多年來省吃儉用的積蓄都送給了親人和鄉親。
2019年,鄧雪桂96歲高齡了。
他的同鄉都一個個逝去了,他越來越孤獨,想著能不能回鄉養老,在老家會死得快活一些。
可是落魄的他沒有錢,他在擔心侄子會不會接受他,會不會給他養老?
躊躇中,他給侄子鄧友愛打去了電話。
他哀求著問自己的侄子:
我回去你養我嗎?我又沒錢。
接到大伯的電話,鄧友愛會怎麼回答了?
一起去看看這個心酸的故事吧。
台灣老兵鄧雪桂,1923年出生于湖南常寧市羅橋鎮大楓樹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里。
鄧雪桂是家里的長子,下面還有兩個妹妹,一個弟弟。
因為家境不好,鄧雪桂沒有讀過書。
看著同齡的孩子進學堂讀書,他很羨慕,但是卻從來沒有抱怨過父母。
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,貧窮的父母能養活他們就很不容易了。
鄧雪桂很懂事,一直是父母的好幫手。
他幫著父母干農活,幫著帶弟弟妹妹。
1945年,國民黨要補充兵源,來到了他的村里,說得天花亂墜,說部隊有吃有喝還有軍餉。
家里實在太窮了,為了謀生鄧雪桂便參了軍。
其實這一年,日軍已經投降了,國軍補充兵源是為了打內戰。
因為不得人心,國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,鄧雪桂在部隊的日子也不好過。
1947年,他匆匆回鄉看了自己的家人后又離開了。
之后的40多年,鄧雪桂便杳無音訊了。
鄧雪桂去了哪里?
他跟著敗退的蔣介石去了台灣。
沒曾想,這一去竟然把自己的后半生都給搭上了。
鄧雪桂到了台灣后非常想家,可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,兩岸隔絕,他無法聯系自己的家人。
鄧雪桂的家人也一直在盼望著他回家,可是他們到處打聽,都沒有他任何的音訊。
村里的人都說鄧雪桂去世了。
鄧家的人祭祀先人的時候,也會給他燒點香紙。
鄧雪桂的母親不相信自己的兒子去世了,她整天在家里哭,每天都去村口眼巴巴望著,希望等回自己的兒子。
村里人經常都聽見她在村口哭:「兒啊,你到底在哪里啊?你快回來吧?」
鄧雪桂的母親每天以淚洗面,最后把眼睛都哭瞎了,可是還是沒有等來自己的兒子。
1987年,鄧雪桂的母親病倒了,帶著遺憾走了,走之前還在念著兒子的名字。
鄧雪桂到了台灣后,和常寧20幾個老鄉住在桃園市,過得也并不好。
鄧雪桂后來回憶說:「我們這些老兵很可憐,當時一包煙都要賣5毛錢,不但抽不起煙,甚至刷牙時連牙膏都買不起。」
鄧雪桂每個月領的錢很少,有沒有讀過書沒有文化,也沒人愿意嫁給落魄的他。
鄧雪桂在台灣一直沒有結婚,一輩子都無兒無女。
好在他和20幾個老鄉住在一起,熟悉的鄉音讓他覺得和家鄉似乎很近了,能找回一些歸屬感。
當然,這些老兵最大的心愿還是回大陸看看自己的親人。
回不了家,一些台灣老兵經常走上街頭去抗議,去哭訴要回家見自己的爹娘。
有的人因此被抓進了監獄,他們還是沒有停止抗議,還是走上街頭繼續呼吁。
他們等啊等,終于還是等來了機會。
1979年,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《告台灣同胞書》,提出了和台灣通郵通航:「為什麼近在咫尺的大陸和台灣的同胞卻不能自由來往呢?……我們希望雙方盡快實現通航通郵……互通訊息,探親訪友,旅游參觀……」
1987年,蔣經國打破「三不」政策,宣布允許台灣老兵回大陸探親。
在外的游子終于可以回家了。
這一年,無數的老兵申請探親,只是很殘酷的是,很多人回去都看不到自己的爹娘了。
鄧雪桂沒有文化,特意委托第一批歸鄉的老鄉去看看自己的家人。
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,我在外頭,母親在里頭。
很快,老鄉給鄧雪桂帶來了好消息,那就是他的母親還活著,還在村頭苦盼著他回家了。
其實,這是鄧家人騙他的,不想他傷心,也擔心他不回來,所以向他撒謊了。
父親早逝,是母親把他養大的。
聽到母親還活著,激動異常的鄧雪桂立刻著手辦理了回大陸的手續。
一路顛簸后,他終于回到了闊別四十年之久的家鄉,可是他看見的卻是母親的墳墓。
母親常年思念成疾,已經去世了。
鄧雪桂崩潰了,舉著拳頭要揍自己的弟弟,更是在母親的墳前淚流滿面地不停磕頭,哭喊著「我回來晚了」。
鄧雪桂把頭皮都磕破了,流了不少血。
沒有見到母親最后一面,這是鄧雪桂一生都無法彌補的遺憾,要是能早點回來就好了。
他要是能提前一年回來,就能見到自己的母親了。
母親去世了,可是鄧雪桂還有親人,還有鄉親。
雖然鄧雪桂在台灣過得不好,但是當時的台灣經濟水平還是比大陸好太多了。
鄧雪桂沒有結婚無兒無女,一輩子省吃儉用,還是存了一些錢。
鄧雪桂買了大包小包的禮物回家。
據侄子鄧友愛的回憶,大伯回來后哭著給很多人送禮物:「大伯大包小包的帶著,見到還認識的相親他就打招呼,順便塞過去一些禮物,一邊和他們打招呼還一邊哭。」
從1988到2003,鄧雪桂一共回去了四次。
鄧友愛很長時間以來都以為伯伯是個富豪,因為他每次回去都在幫扶家族。
后來他才知道,伯伯是省吃儉用,卻傾盡所有甚至借債幫助他們。
鄧雪桂自己沒讀過書,吃了沒文化的虧,知道讀書的重要性。
鄧雪桂在有次回鄉的時候,給鄉里的小學捐了600塊錢,希望改善孩子們的讀書環境。
鄧雪桂看到過得不好的鄉親,也會幾十幾十給錢,讓他們改善自己的生活,在那時候,幾十塊是能買很多東西的。
對于自己的弟弟妹妹,他就更是照顧了。
鄧雪桂的三個侄子都長大了,可是還是住的破房子。
擔心侄子和自己一樣娶不到媳婦,他特意出錢給他們修建了磚房。
鄧雪桂的侄子和外甥,因為他的資助,都過上了比較好的生活,很多村民也改善了生活。
村里的人喜歡他,鄧雪桂的親人更是勸他留下來,每次都被他拒絕了。
鄧友愛一直說,伯伯在老家住不習慣:「我伯伯不愿意留在家里,一是因為廁所,二是因為家鄉蚊子太多,他住不習慣。」
其實,還有很多原因,是鄧友愛不知道的。
鄧雪桂當時不愿意留下來,還有更重要的兩個原因:一是舍不得離開那些和他一起共患難的老兵,二是他也沒有錢在老家安家了。
2003年后,鄧雪桂就再也沒有回過老家。
這一年,他已經80歲了。
他年邁行動不便,也沒錢了。
他前后回去的那四次,已經把所有省吃儉用的所有積蓄都用光了。
鄧雪桂4次回家,每次都廣施錢財,資助了父老鄉親不少物資和錢財,讓他們改善了生活。
而回到台灣,他還是繼續過著清貧的日子。
更為悲哀的是,漸漸地,他邊上的老鄉戰友們都一個個離去了,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了。
他年紀大了,也越來越孤獨。
2019年,他已經是96歲高齡了。
他多年來省吃儉用的積蓄在幾次回鄉的時候已經花光了。他如今每個月領的錢并不多,根本就請不起保姆。白發蒼蒼的他還要自己做飯,自己洗衣服。
走路搖搖晃晃的他上街是很困難的,只能委托鄰居買菜。
他盡量不去麻煩別人,鄰居買一次,他要吃好幾天,有時候菜變味了還不舍得扔掉。
鳥飛反故鄉兮,狐死必首丘。
中國人都有落葉歸根的思想,鄧雪桂在台灣漂泊了70年,風燭殘年之際他也想回家,可是怎麼回家了?
他的爹娘早已經去世了,兄弟姐妹也去世了,他的那些侄兒外甥能給貧窮的他養老嗎?
沒有養老資金的鄧雪桂,想家卻不敢回來。
在好心人的幫助下,鄧雪桂和侄子鄧友愛通上了電話。
電話這頭,鄧雪桂的請求是卑微的,幾乎是在哀求著侄子:「我回去你養我嗎?我又沒錢,你現在那麼緊張干什麼?講良心話,我回去死得快活一點......」
接到伯伯的電話,鄧友愛也是很激動。伯伯的耳朵很背,為了讓他聽見,他大聲地反復重復著自己愿意給他養老的話:「可以的,您回來吧」。
幾個簡單的字,足以慰藉老人的心。
鄧友愛說,自己家最困難的時候,是大伯回來幫助了他們,他怎麼能忘記大伯的恩情了。
鄧友愛還說自己還有兩個哥哥。
伯伯第一次回家的時候,當父親知道他一生沒結婚無兒無女后,就把自己的過繼給了伯伯,還寫進了族譜,自己其實就是伯伯的兒子了。
為了讓伯伯住得舒服點,鄧友愛打算給伯伯騰出一間大房間,裝上空調,把谷倉改成廁所。
可以回鄉安度晚年,鄧雪桂是幸福的。
只是要回來居住也不是那麼簡單,還是要辦繁瑣的手續。
查過很多資料,都是顯示鄧雪桂在辦回鄉的手續中,沒有后續的報道。希望他早點回家,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