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只有住大房子才開心,也不是退休之后人生就失去了意義。
這對年過60的夫妻,從大城市搬到鄉下,他們說,小房子也有自己的生活哲學。
如果你有足夠的錢,
你會選擇市中心的大別墅,
還是鄉下的小木屋?
剛退休不久的謝東興選擇了后者。
謝東興和妻子退休之后,
就陷入了一個比較迷茫的狀態。
身體在衰退,不可能像以前那麼拼了,
但總不能什麼都不做吧?
于是他們也學著其他朋友,
準備回到自己的老家,
在鄉下尋找一種更閑適的生活。
但他們覺得這跟度假沒什麼區別,
還是沒事可做啊,
修整院子里的花草就算修身養性了嗎?
這時候謝東興有了個突如其來的想法,
夫妻倆都不喜歡水泥的房子,
也不喜歡鐵皮屋,老本行又是建筑設計,
那不如自己動手蓋棟房子?
謝東興知道tiny house在國外非常流行,
在看了無數資料之后,
他決定自己動手設計一棟這樣的可移動木屋。
大小在15坪左右,
而且所有材料都模塊化之后,
謝東興的團隊建這樣一個木屋只需要3個小時。
現在他們已經在這棟房子里住了5年多,
第一間移動木屋建好之后,
謝東興也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自己退休后的目標,
他要把可移動木屋推向更多地方,
讓一般人也能輕松擁有住起來非常舒服的房子。
他堅定地認為,
一個人生活的空間不需要太大,
小房子也有屬于自己的生活哲學。
日本的國際建筑大師隈研吾曾說,21世紀將是小建筑的時代。
謝東興也覺得,自由自在的小建筑更能包容生命的自由和廣度。人老了,總是更容易想起更久遠的回憶。
謝東興是村里第二個考上大學的孩子,北上讀書、畢業、工作,成家……那之后他就一直在臺北定居,但他卻越來越懷念小時候那種仿佛和自然息息相關的生活狀態。
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野外奔跑,和蜻蜓玩耍,吃自己種的菜。植物也好,動物也好,這些鮮活的生命和你共同生活。
作為一個行動派,謝東興把對土地的熱愛徹底融入自己的生活。五年前,老家的房子要拆了,他想要找一個更理想的住所,「我絕對不老死在臺北」,他是這樣說的。
找遍了全臺,第三年,他終于買下了大甲溪下游的一片土地,整整1300坪。
這里風景很好,氣候又溫和舒適,而且10分鐘就能到達最美腳踏車道之稱的東豐腳踏車綠廊, 30分鐘就能到臺中市的市中心,完全滿足謝東興宜居的條件。
你以為買了地之后,他就開始大興土木了嗎?恰恰相反,他考慮了很久,決定建一棟15坪的可移動木屋。
可移動木屋是不需要挖地基的,只要注入6根水泥地樁,整個框架用H型鋼組成,非常結實。
他覺得這是對土地更溫柔的一種居住方式。
很多人都想不通,明明不差錢,為什麼要住這麼小的房子呢?
謝東興覺得,他想要回到鄉下的原因是戶外空間非常大,他不想用大型建筑去破壞這樣的自然狀態。
而且他始終覺得,一個人生活的空間夠用就好,睡覺也不過三尺地,怎麼在一個小空間里調度你的生活,才是最重要的。
不過,其他人不理解有什麼關系呢,只要和他相伴到老的那個人理解他支持他,就夠了。
他和太太已經移動木屋里住了5年多,反倒是覺得越來越能找到自己的生活節奏。
而且謝東興自己造的移動木屋,不是想象中那種簡陋的小房子,而是絕對保證居住質量的,比如屋頂是塑鋁板,外墻是檜木,而且全都置入發泡隔熱材料,還預留空氣層設計,既能夏天隔熱,也能冬天保暖。
謝東興說,因為房子本來就不大,如果屋里再有太多墻壁,就會更窄,所以兩層都很通透。
一樓是個5坪左右的廚房+餐廳的一體空間,他們一家人把它取名為三喜食堂。
廚房都是用電,沒有用煤氣,相對比較安全。
廚房的櫥柜也全都是有空隙的金屬架,而不是密閉的柜子,之所以做成這麼「簡陋」的款式,是因為一樓很可能會引來蟑螂,而做成開放式的櫥柜,反而通風透氣,讓蟑螂沒辦法做窩。
謝東興和太太都覺得,搬到鄉下之后,最開心的就是可以自己動手種菜、做飯也都是用院子里的自家的菜,所以廚房一定要打,可以讓一家人都參與到做飯當中
自己種的豆子、香菇、胡蘿卜、杏鮑菇炒五谷飯不知道有多香,再搭配自己釀的梅子酒,就是一頓又簡單又美味的晚餐。
房子里沒有客廳的概念,而是以家人居住的舒適度為第一考量,但如果有客人來,這個餐桌就是最好的待客區,大家可以在這里泡茶聊天。
小房子也要有美感,餐桌處正對著特意設計的取景玻璃窗,大家坐著,就能看到外面的雞在吃草,風吹過樹。
臥室的空間不是很大,謝東興和太太都覺得,睡覺的地方不需要多余的空間,一張150公分的床,很夠了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